如果你曾經留意過,在那些街頭巷尾和各大高校的打印店里總能聽到一種特別的鄉音,那是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的方言。
新化復印打印大軍,早已入駐全國各個城市,形成了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城市風景。民間有一種說法是,不管你在哪個城市只要走進街邊的復印店,都有85%的概率碰見一群新化人——中國的“猶太人”。
吃不飽飯,“以技補農”
∨
新化縣位于湖南中部偏西,資江中游,雪峰山北段的東南麓(古稱梅山),是“中華蚩尤故里”,早在5000多年前,蚩尤及其部族就在此繁衍生息。險峻閉塞的地理環境,山脈縱橫,孕育出了蚩尤文化。也培育了特別能吃苦、抗打、能拼命的新化人,據說湖南人的“霸蠻”精神,就起源于此。
這種山脈縱橫的地理環境,也意味著新化人生存條件的惡劣,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5畝。地少缺糧讓新化人吃飽飯成了大問題,種地養不活一家人,新化人就“以技補農”,想辦法搞手工藝。這是新化打印大軍形成的緣由之一。
修理打字機的“高技術”
∨
這其中的故事要從要從20世紀60年代說起,新化縣易代育、易代興兄弟兩兄弟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跑出去跟著一個張姓師傅出去找生路,在印刷行業干起了修鋼板的活。
后來,兩兄弟誤打誤撞修好了別人單位的打字機,拿到了45塊錢的報酬。45塊錢在1960年可是巨款,沒準全家種地一年都賺不到這么多。以購買力而論,他這次修打字機掙的錢大約相當于現在的2000元。
而那個年代,印刷是管制行業,屬于“高科技”,需要技術人員才行。兩兄弟在其中發現了巨大的商機,從此干上了修理打字機的高新技術活,成為了專業技術人員,并在多次修理實踐中鉆研出了自己的一套技術。維修生意蒸蒸日上,因業務拓展的需要,他們還收了好幾個徒弟,其中有一個叫袁錫楚。
修著打印機就被抓走了
∨
1970年,袁錫楚又收了一個徒弟鄒聯經。此人出現,開啟新化人復印行業大展拳腳的新時代,最終把這個不起眼的行當成了產業,成了后來新化復印產業的元老。
1964年,17歲的鄒聯經在杭州修鋼筆,遇一位林姓大姐,其丈夫是上海打字機廠的工程師,鄒聯經由此學會了維修打字機。當時修打字機的人很少,一個月勤快點能賺到兩千元。而老家的農民從早干到晚,大約是1毛8分錢。半年后,他給家里寄來了四千塊錢,蓋了一座兩層樓房。這在當時的村炸開了鍋。“很多人說他在外面搶,甚至是當漢奸?!狈孔有藓煤?,鄒聯經回來了。他背著一個黃色帆布包,包里裝著維修的工具,上身一件白色的確良襯衣,襯衣口袋里塞著一沓嶄新的十元鈔票。他打開帆布包,說他靠給人修打字機賺錢,沒人相信。
鄒聯經離開村莊,從此開始了修打字機的游走生涯,足跡遍布江西、湖北、河南、新疆等地,服務對象多是當地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及軍工單位,因為只有這些地方有打字機。為了獲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鄒聯經給自己冒充了一個“安化紅衛機械修配廠工人”的身份。有了這個“正規身份”,他住進了政府招待所。每天早上,招待所門口的小車排起長隊,等他去維修打字機。
盡管如此,鄒聯經也曾遭遇“狼狽”。他經常正在修著打字機就被人抓走了——洋溪當地有人告他“不務正業”、“走資本主義”,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追究到他頭上。
1977年之后,鄒聯經先后到上海打字機廠、上海速印機廠以及上海謄影機廠做學徒工,掌握了一些技術,先后帶了打字機等設備回到新化縣的洋溪鎮,教了很多維修的學徒,這些掌握了維修技術的人員,從小鎮出發,走向全國各地,有的成為了師傅,帶出來很多徒弟,以乘數的效應促進了維修技術的擴散。
流動維修打字機大軍
∨
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各地,新化縣研究決定在洋溪鎮成立新化縣洋溪打字機維修廠,由鄒聯經出任業務廠長,次年改為新化縣打字機維修廠。這下可好了,修打字機的那幫人能名正言順的蓋戳了。
鄒聯經這個廠的崗位職能很樸素,主要負責介紹信、發票等合法身份認定以及技術人員的培訓和考核等。從1979年開始,鄒聯經、易代興等人終于有了合法性身份,新化縣的打字機維修也走上了正規化發展的道路。
到1983年,吸納了200多人從事這個行業,四年后發展到了2000多人,1990年發展到了5000多人,新化人形成了一個遍布全國的流動維修打字機大軍,以“流動維修打字機”的序曲開啟了新化復印產業發展史上的前奏。這個序曲一直到PC電腦出現把機械打字機淘汰時才結束。
復印機的天下
∨
1974年7月30日,河北邯鄲的漢光機械廠造出來了第一臺靜電復印機,中國進入了復印機的時代。
新化第一批流動維修復印機的有龍三沅、楊桂松和曾旗東等人。1986年,新化的年輕人龍三沅在貴陽復印機展覽會上溜達,遇到了漢光復印機廠的工程師王利華,當時此廠在經營日本的優美復印機。和易氏兄弟一樣,龍三沅也喜歡鉆研,遇到了中國第一臺復印機的工程師,哪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
于是,龍三沅便決定跟王利華學習維修復印機。人家在前面賣復印機,你在后面維修復印機,相互需要,相互促進,天作地和。學會了復印機技術后,龍三沅吃準這個新的市場,于是就退出了他在云南下關的打字機維修經營,開啟了流動維修復印機征程。
80年代,只有廳一級單位才有復印機,所以要去省會城市才有業務。龍三沅從云南到了西藏,住在西藏自治區工業廳招待所,作為第一代在西藏修復印機的,生意自然好。據說,每天早上都有幾個小車在門口等著他去修機器。后來,他也開始收徒弟。
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更多人學習技術的原始驅動力。此后,楊桂松在汕頭大學開始了復印機維修,曾旗東在廣州也和復印機相遇,他們先后都掌握了“核心技術”復印機維修。
結束“游商”模式
∨
掌握了技術,先行者把新技術引入同鄉里自己人,隊伍逐漸壯大了。而流動維修,業務不穩定。游牧式奔波,不如有一塊自留地耕種來得踏實。
1985年鄒聯經在上海謄影機廠學習維修謄影機技術之后,又到北京學習維修四通打字機技術,次年他回到湖北襄樊“定點維修”。他的徒弟們也開始穩定下來。1986年6月,鄒聯經從長沙五一文化用品公司買了一臺佳能270復印機,自己開店開復印店,揭開了新化復印店的歷史。
而這時,在西藏流動維修復印機的龍三沅也在拉薩布達拉宮下開了一家復印機打字機維修部。1988年,龍三沅從西藏教委借了一臺舊復印機開展復印打字業務。龍三沅后來回憶說:“那個時候西藏有賣復印機的,跟我們關系很好。他們一個機器摔壞了,后來放了幾個月之后,修不好。我說,你賣給我算了,那時我也沒有把握啊,他好像還要了12萬元,我就買回來了。哎呀,修那個復印機記憶猶新啊,把它全部拆散,一塊一塊校正,一塊一塊搞,完了把那東西還搞好了。我用了2年,后來還賣了1萬多塊錢。”
接著,二手復印機的商業機遇也被他們發現了,被大規模擴散到各地。再加上國外淘汰后的二手復印機大量涌入,大大降低了新化人開復印店的成本。于是,新化人的復印店在全國遍地開花,形成遍布全國的復印店網絡。后來被稱之為“新化現象”。
積累資金之后,一些新化人把復印店升級到圖文店。新化人第一批開圖文店的有楊文輝等人。1993年,楊文輝在廣州開了一家復印店,在發展壯大后,2002年升級為圖文店,店設備包括復印機、噴繪機、曬圖機、彩色打印機等。
二手復印機里的金礦
∨
1992年,鄒聯敏發現了臺灣二手復印機貨源,成了行業金礦。當時,據說是一些臺灣人在廣州把廢五金從美國、日本等進口到大陸,然后拆解歸類銷售給內地人。不過,在他們眼中的配件,并沒有什么價值。但在新化人眼中,那是金礦。
發現了舊復印機的貨源,楊桂松和曾旗東就開始大量從購買舊復印機。倒貨的人發現舊復印機不用拆解就賣出去,太省事了,也很高興。進來的貨很快就被新化人買走,就加大劑量的進口舊復印機。
楊桂松、曾旗東買入后舊復印機,進行維修翻新,然后批發零售。就這樣,在廣州天河科技街,新化人的二手復印機專業市場就慢慢形成了。此后,新化人的二手復印機專業市場真正的發展壯大了。在廣州的新化人,把二手復印機賣向了全國。進一步促進了新化人在全國很多城市節約成本的開二手復印機專業市場。
在廣州做二手復印機的一些新化人,積累了一定資金之后,從1999年開始直接到日本、美國購買二手復印機,發到國內,不用再被倒手的臺灣人賺差價了。
自產設備發展產業鏈
∨
倒賣二手貨,還是會受制于人,萬一那一頭沒貨了進口了,生意也不做不了了。新化人再次開動“腦子”:自己生產。
1993年曾文輝在云南德宏開復印店,有一次到北京購買零件的時候,他看到剛剛問世的刻字機,他覺得這個是商機。于是花了2萬多元買了一臺?;氐皆颇?,這東西還真為曾文輝帶來了不少利潤,嘗到了甜頭,他對新技術、新設備非常敏感。此后,盡可能添置新的設備,搞復印店的多元化經營。
2004年,曾文輝到上海參加一個辦公設備展銷會,在會上看見一臺寫真機,就覺得這玩意兒今后肯定賺錢。打聽了一下,那臺機器產自日本,11萬多元一臺。他回憶了一下,1993年買刻字機(備注:據說他是新化人的復印店中最早之一配備刻字機的),然后其他復印店基本配置這個設備。寫真機今后也會每個復印店必備,需求巨大。于是,當機立斷:這不是買的事情了,應該生產它!
2004年,曾文輝在福建廈門投資生產寫真機。開始沒有核心技術,那就進口配件組裝。組裝的過程中,曾文輝發現寫真機與繪圖儀功能應該可以合一,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曾文輝和清華大學物理系合作,終于生產出了具備寫真繪圖功能的寫真機。據說是國內首創。后來這個設備暢銷國內,還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4年曾文輝投資生產寫真機的同時,一些積累了原始資本的其他新化人也開始了辦公設備的生產,這標志著新化人的復印事業開始成為了產業,從維修、銷售、貿易轉向實業生產。
從1960年易代興、易代育兄弟偶然開始維修機械打字機開始,到今天新化人遍布全國的復印產業經營網絡。他們親帶親,鄰帶鄰,友帶友,加上“拜師學藝”的民間傳統,抱團發展,使得無數新化人在異鄉扎下根,編織了整個產業演進網絡。他們不愧為中國的“猶太人”,更是中國半百年來社會經濟的全息縮影。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編輯整合,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未注明出處圖片均源于網絡。
往期精選
想要投稿
如果您對家鄉有著特別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動的故事
(文字或圖片)敬請發送到
citymemory@csjyds.com
我們會尊重和保證您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