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這些地方感受湖湘歷史
專欄:湖南記憶
發(fā)布日期:2019-09-29
閱讀量:3239
作者:城市記憶
收藏:
張谷英村。常德詩墻所在處為劉禹錫貶謫初期居住的地方。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中毀于日寇炮火。郴州郴州地處中國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沿線,從湖南去往廣東的驛道,經(jīng)此翻越南嶺山脈,稱作湘粵古道。
十一出游,如今方便的交通,可以讓我們周游全球了。然而咫尺之外的湖南,其實也有代表性的歷史記憶的景點,它們有的名揚四海,有的還很“小眾”;有的是一線人擠人的景點,有的則是二三線冷門景區(qū),非常適合長假期間躲避人潮。我們做了這篇湖南歷史文化游(長沙除外)的“科普”文,以此致敬燦爛的湖湘文化。
岳陽是湘北門戶,控湘江而扼洞庭,使它既是湖南出長江的口岸,也是從北方進入湖南的咽喉。
岳陽樓太出名了,似乎不用多介紹。除了聞名天下的《岳陽樓記》和滕子京外(全篇背誦《岳陽樓記》可免門票),它其實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是孫權(quán)對抗劉備的前哨,傳說中周瑜也病死在這里,所以這里有小喬墓、魯肅墓。當然,都只是傳說。民國初年的岳陽樓,拍攝者為日本人島崎役治。圖片來源/《亞東印畫輯》。
寫了《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其實并沒有來這里,他只是遙想一下。真正“到此一游”的,僅唐朝就有李白、杜甫、李商隱等大詩人,堪稱"燕許大手筆"的張說和滕子京一樣,是貶官岳陽。南宋楊幺在洞庭湖起義,在岳陽也留下痕跡,所以岳陽樓內(nèi)也有楊幺的相關(guān)景點。而鎮(zhèn)壓楊幺起義的就是岳飛,他不僅是抵抗外侵的民族英雄,也是鎮(zhèn)壓起義的官軍將領(lǐng)。1983年,國務(wù)院撥專款對岳陽樓落架大修。這種古代將軍頭盔式結(jié)構(gòu)在中國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岳陽樓是中國僅存的盔頂結(jié)構(gòu)的古建筑。
張谷英村位于岳陽市以東的渭洞筆架山和龍形山之下,地處岳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匯處,以其始遷祖張谷英命名,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見這里層山環(huán)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張谷英村屋宇墻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現(xiàn)住有658戶,2169人,全部是張谷英的第26、27代子孫。他們族居在這座迷宮似的古屋里,謹守著先祖“識時務(wù)、順天然、重教育、興禮義”的遺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唐朝的湘西和湘西北、湘西南,還是蠻荒僻遠的地方,所以一些文人會被貶官到此。作為湘西北的中心城市,常德也不例外,劉禹錫就是在人生的壯年被貶官至此。
從34歲到43歲,劉禹錫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是在常德度過的。來常德,使朝廷少了一個自得意滿的官員,卻使常德多了一個偉大的詩人。
常德詩墻所在處為劉禹錫貶謫初期居住的地方。攝影/牧野。劉禹錫當時住在沅江邊,看中的是旁邊的招屈亭,那是后人為紀念屈原而建的,因為屈原也曾浪跡至此,他的《九歌》就作于此。因為相似的人生際遇,劉禹錫來到常德,第一個使他心儀并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人,就是屈原大夫。下沅江大橋,武陵閣、排云閣、春申閣、漁父閣沿江排開,分別以常德古稱(武陵郡)、劉禹錫詩(晴空一鶴排云上)、戰(zhàn)國四君子之楚國黃歇(春申君)、宋教仁(號漁父)命名。招屈亭、排云閣還有詩墻公園實為一體,亭在公園內(nèi),而園的管理處在閣上。四千米長的詩墻還入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刻有歷代詩人關(guān)于常德的詩文,當然,也少不了劉禹錫的。詩墻文字的撰寫者都是國內(nèi)一流的書法家,不少是遠赴千里到書法名家那求字而來。
如果說到常德現(xiàn)代史,常德會戰(zhàn)算是最濃墨重彩的一頁。1943年冬,侵華日軍糾集約十萬兵力進犯常德,奉命守城的國軍第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率八千多名將士浴血奮戰(zhàn)16晝夜,以幾乎全師覆沒的代價為國軍形成對敵的反包圍贏得了主動。6天后,國軍收復常德。
今日武陵閣,當年此處的老四海雜貨鋪是常德會戰(zhàn)幾大據(jù)點之一。攝影/牧野。會戰(zhàn)中,“中央銀行”是保衛(wèi)戰(zhàn)的指揮部,華晶玻璃廠、亞洲旅社、老四海、四眼井、文廟是五大據(jù)點,保衛(wèi)戰(zhàn)主要的戰(zhàn)斗就集中在以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這五大據(jù)點范圍內(nèi)一線。當年老四海是常德城內(nèi)有名的雜貨鋪,是除水星樓外少有的幾座高樓,今天這個店鋪早已不存,原址正在武陵閣的位置。
常德會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公墓。攝影/牧野。為了紀念常德會戰(zhàn)陣亡將士,當時74軍軍長王耀武和常德縣長戴九峰主持修建了常德會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公墓。解放初期,原來的建筑得以保留,后來把牌坊和紀念碑上的文字用水泥覆蓋,將紀念堂改建為工人文化宮和少兒圖書館等。1981年,常德市人民政府進行了全面修復,恢復了部分原貌,現(xiàn)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湘西,歷來以少數(shù)民族風情出名,所以湘西游線就以此為主打。
作為湘西歷史古鎮(zhèn),芙蓉鎮(zhèn)本名王村,這里跟湘西土司的半獨立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五代時期,湖南地區(qū)被馬楚國所割據(jù),湘西永順、龍山、保靖等縣由溪州刺史彭士愁管轄。后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因不滿馬楚對湘西的橫征暴斂,舉兵反叛,雙方互有勝負。因彭士愁在少數(shù)民族中威望頗高,楚王馬希范一時無可奈何,相約議和,以銅五千斤鑄柱,并銘刻誓狀于其上。
和約規(guī)定,楚國對溪州屬地免征賦稅,不抽兵差;溪州各部落酋長如有罪過,只能由彭士愁科懲,楚國不能出兵干涉。這實質(zhì)上確認了彭士愁的半獨立地位,開始了溪州八百年土司王朝的統(tǒng)治,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才終止了溪州的土司制度。
作為和議見證的溪州銅柱原立在永順縣野雞坨下的酉水河岸,1971年因為修建鳳灘水庫而遷至距原址約10公里的王村花果山上。
當然,芙蓉鎮(zhèn)最出名的文化“IP”還是那部同名電影。1986年,著名導演謝晉在這里拍攝了電影《芙蓉鎮(zhèn)》,講述“文革”運動的故事,隨著電影播出成功,旅游業(yè)逐步興起。2007年,王村正式更名為芙蓉鎮(zhèn)。
溪州土司獲得半獨立地位的見證在芙蓉鎮(zhèn),而他們的“王都”就是老司城。老司城遺址位于永順縣城東20余公里處的靈溪鎮(zhèn)老司城村,是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1724年)彭氏土司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2001年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與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聯(lián)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產(chǎn)”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老司城遺址總面積25平方千米,城區(qū)面積25萬平方米,地表上保留了體積龐大的城墻和建筑。老司城遺址被喻為中國的“馬丘比丘”,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全過程,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軍事性城堡,它既是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又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鳳凰古城,前幾年因為收門票的事情,有一場輿論風波。但自2016年4月10日起,暫停了景區(qū)驗票,保留景點驗票方式。游客進古城游覽不必再購買148元的“捆綁式”大門票,只需要在逛小景點時購買相應(yīng)的門票。
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鳳凰古城,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與云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城內(nèi)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jié)構(gòu)吊腳樓,以及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等,都是經(jīng)典。
1902年,沈從文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里。故居占地600平方米,分為前后兩棟,共有房屋10間,沈從文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88年沈從文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鳳凰縣聽濤山下,同年故居大修并向游人開放,現(xiàn)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清代,鳳凰是朝廷對抗苗疆的軍事指揮中心。一條南方古長城,以鳳凰城為中樞,隔開了苗疆南北。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墻,是一條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guān)門、關(guān)廂組成的關(guān)卡,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筑邊墻,全長達430余里。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結(jié)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墻體系被廢棄。
苗疆邊墻尚保存有作為整個軍事防御體系指揮中心(總兵衙門)的城池(鳳凰古城)1座,作為分指揮中心的古城址(乾州古城、吉衛(wèi)古城)2座、古城堡10座、碉卡47座、哨臺311座、土石邊墻殘段85處。
沈從文出生在鳳凰,但他筆下的邊城卻在花垣縣的茶峒。邊城茶峒即花垣縣邊城鎮(zhèn), 地處湘黔渝三省交界處,“一腳踏三省”。清嘉慶七年(1802),這里建成了一座石堡城,設(shè)東西南北4門,門樓上各有4座炮臺,420個垛口。解放后,城墻城門雖被毀壞,但翠翠島、吊腳樓、石板街依然保存完整。
沈從文的著名中篇小說《邊城》把茶峒優(yōu)美的風景、善良的風俗和淳樸的人情等融為一體,勾畫出田園牧歌般的邊城風貌:
“茶洞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的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shè)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貫穿各個碼頭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著陸,一半在水,因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shè)有吊腳樓。”
作為唐代的龍標縣,洪江那時也是蠻荒之地。大詩人王昌齡曾貶謫至此,任龍標尉。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而名重一時,在唐代詩壇上有“詩家天子”和“七絕圣手”之稱。天寶七年,詩人因“不矜細行,謗儀沸騰,博才傲物,直言犯上”而被貶。
龍標芙蓉樓坐落于沅、巫水匯流之處,有“楚南上游第一勝跡”之譽,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王昌齡宴賓送客之地。他有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詩:“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span>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好友李白則寫下了“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著名詩篇,贈與王昌齡。
天寶十四年,王昌齡為避安史之亂,回歸故里,道出濠州時,被濠州刺史閭邱曉所殺。詩人慘死后,劫灰漸冷,斷碣難求,連他在古龍標的遺跡也逐漸荒廢了。
清乾隆四十年,知縣葉夢麟于城東門外重建芙蓉樓,以為紀念。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洪江作為湘西南的商業(yè)與文化中心,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著名的洪江古商城,是國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
明清時期洪江發(fā)展成為煙火萬家的巨鎮(zhèn),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民國23年(1934),洪江3.76萬人中,經(jīng)商的就達1.3萬人。沈從文在散文《沅江上游的幾個縣份》中寫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慶’的稱呼。”
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大多建于明末清初,這些古窨屋建筑群一律按井字排列,錯落有致,形成“七沖、八巷、九條街”的獨特格局。現(xiàn)洪江城區(qū)保存著明、清、民國時期一座完整的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觀明、清、民國社會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近代商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標本,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內(nèi)容最豐富的古城之一。
曾國藩故里荷葉塘,在清末屬長沙府湘鄉(xiāng)縣,如今屬婁底雙峰縣。其故居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向來無終身官場打算的曾國藩,準備先動員家眷回籍“立家作業(yè)”,自己以后再作引退,由曾國潢、曾國荃、曾紀澤經(jīng)手主持,依照侯府規(guī)模,花十年功夫營造了富厚堂。
整個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結(jié)構(gòu),總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富厚堂的精華部分是藏書樓,曾藏書達30多萬卷,是我國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書樓之一。這是全國保存無幾的“鄉(xiāng)間侯府”,200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婁底市第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癡迷湘軍,瞻仰曾國藩,必到此處。
一句“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讓許多人在中小學時代就記住了永州。柳宗元是與劉禹錫一同被貶的,他到這里做永州司馬的閑職。
最初他住在佛寺,每天與村野田夫、漁翁相處,親自參加一些農(nóng)活,這生活讓他留下了《永州八記》,八處均是柳宗元自己命名的位于永州城西(西山、西小丘、鈷鉧潭、小石潭、小石城山)與城南(石渠、石澗、袁家渴)的荒郊之地,因為文學色彩而流傳千古。
柳子廟。攝影/牧野
公元814年,柳宗元將要離開永州時,這里開始籌建柳子廟,現(xiàn)在的廟是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前殿兩邊木柱上的對聯(lián)里,“才與福難兼”,或許正是他的宿命;“地因人始重”,算是永州的幸運吧。
柳子廟如今同時也是柳宗元紀念館,前臨愚溪,背靠西山。愚溪經(jīng)過疏浚清淤,已恢復清流,但仍不如那時的“清瑩秀澈”、“鏘鳴金石”。廟內(nèi)的三絕碑也是珍品,碑文為韓愈所撰,由蘇軾書寫,內(nèi)容卻是頌揚柳宗元。還有嚴嵩的詩碑,詩、書均出自他手,他這時還沒有成為大奸臣,也在景仰柳子。
《永州八記》中位于城西的五記,得益于附近柳子廟景區(qū)的保護,對它們進行了整修,破舊的漁舟停泊在溪流對岸,沿溪一帶有竹叢,水底小石堆積,可以觀、可以回味。
南岳山下,大廟是最馳名的人文景點。南岳大廟是中國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廟”、“南國故宮”之稱,始建于唐,后經(jīng)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繕擴建,于光緒八年(1882年)形成現(xiàn)在98500平方米的規(guī)模。大廟分為九進四重院落,四周圍以紅墻,角樓高聳,壽澗山泉,繞墻流注,頗似北京故宮風貌。這里佛道共存,東側(cè)為八個道觀,西側(cè)為八個佛寺,堪稱我國寺廟一絕。
大廟是游人必去的景點,而山上的南岳忠烈祠,很多人就不知曉了。忠烈祠于1938年籌建,1943年7月落成,是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陵園。在忠烈祠四周蒼松掩映的山頭上,有國軍74軍、53軍、14軍、60師等公墓7座,有鄭作民、彭士量、孫明瑾、羅啟疆等將軍個人墓葬13座。南岳忠烈祠祭奠的不僅僅是衡陽或湖南境內(nèi)犧牲的將士,而是讓整個中國抗戰(zhàn)陣亡將士魂歸此處。文革時期,這些墓葬都遭到損毀。如今,部分墓地已經(jīng)被修復,其它的墓地也正在修復中。
在通往忠烈祠享堂的臺階中,有一塊“游人到此、脫帽致敬”的石碑,意寓不論來者官階大小,貧窮富貴,請脫帽向犧牲將士致敬。
衡陽市區(qū)在南岳衡山以南,“衡陽”之名即是因此而來。
石鼓書院位于石鼓區(qū)石鼓山,是湖湘文化發(fā)源地之一,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中毀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陽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書院。
書院內(nèi)還有武侯祠,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劉備任荊州牧,諸葛亮以軍師中郎將駐臨蒸(今衡陽),督辦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軍賦,住在石鼓山上。
衡陽保衛(wèi)戰(zhàn),是中國抗戰(zhàn)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zhàn)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zhàn),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如今,還有一些遺跡可以追尋當年那場慘烈的大戰(zhàn)。
岳屏公園“抗戰(zhàn)紀念城”石碑。攝影/牧野。現(xiàn)在的岳屏公園已經(jīng)成為居民休閑游玩的最佳選擇之一,也只有老人和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才知道,這里的岳屏山曾是衡陽保衛(wèi)戰(zhàn)的陣地之一,分布著曾經(jīng)讓日軍驚魂的“方先覺壕”。那是一種軍事上的絕壁工事,是守軍第十軍軍長方先覺創(chuàng)造使用,將高地范圍附近都削成不能攀登的斷壁絕崖,人要往上爬,十分困難。
郴州地處中國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沿線,從湖南去往廣東的驛道,經(jīng)此翻越南嶺山脈,稱作湘粵古道。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為鞏固南部疆域,修筑九十里馳道,這是湘粵古道的源頭。今天保留的部分石板古道,都是清代重修。
郴州裕后街現(xiàn)在是仿古文化街,郴江到此為止,所謂“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裕后街是歷朝的郵驛所在,傳說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就是在這里寫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但這里如今只有仿古街,并沒有古道遺存了。
從這里開始,湘粵古道往南延伸,來到山嶺之間,還有古道遺跡存在。蘇仙區(qū)良田鎮(zhèn)鄧家塘村,是湘粵古道途徑的最高處,分水嶺地帶,北面的溪流屬于湘江水系,南面就是珠江水系了。湘粵古道的一段還在嶺上延伸,在這里能直觀體會到古時所謂“翻山越嶺“的含義。古道下的隧道里,不時有高鐵列車的轟鳴聲傳來,在山間的橋梁上疾馳而過。這個山谷小村,一邊是老京廣鐵路、107國道,一邊是新的京廣高鐵、京珠高速,最古老的湘粵古道在中間的山嶺之上,一個世紀的交通線串在一起,如同時光穿梭。
近代郴州,也是紅色革命風起云涌的地方。1928年1月上旬,南昌起義軍余部近800人從粵北轉(zhuǎn)至湘南宜章縣境,決定趁國民黨李(宗仁)唐(生智)戰(zhàn)爭爆發(fā),湘南敵人兵力薄弱之機,奪取宜章,發(fā)動武裝起義。1月12日,利用宜章縣委委員胡少海的關(guān)系,智取宜章城,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接著,南昌起義軍余部改編為工農(nóng)革命軍第1師,并組建了宜章農(nóng)軍。
2010年,湘南起義紀念館建成并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位于郴州市蘇仙區(qū)曹家坪路東塔嶺,周圍相繼興建了湘南起義紀念塔、郴州烈士碑廊、湘南起義烈士紀念亭、夏明震烈士紀念碑等紀念設(shè)施。
湖湘歷史文化遺跡,遠不僅此,我們所做的,不過一個寬泛的整理,一個攻略給您。湖湘文化的真正奧秘,還要靠您親身體會、發(fā)現(xiàn)。明天就是國慶啦,今年大家都打算去哪兒玩呢?
以上介紹的湖南歷史文化旅游景點,大家都去過嗎?
湖南還有哪些好看好玩的景點可以推薦?歡迎大家在文末評論區(qū)留言哦~
*本文轉(zhuǎn)載自公眾號-城市記憶館,作者 | 牧野,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未注明出處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