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河流蕩漾文化浪花
——長沙市文化魅力展示之四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曼斯
越過險礁暗涌,一股洪流從遠處奔騰而來,濺起三千飛浪。
置身歷史長河,千年彈指一揮間。飽蘸著時光的印記,浪潮在寬廣的湘江水域游吟,沉浮終至今朝。
粗獷豪爽的農諺、綿延高聳的城墻、文人騷客的筆墨……千年間,那些月光拂過的浪滴,積聚起熠熠波光,“楚漢名城”的文化記憶在這里留存。
湘江岸上,望眼欲穿的長沙人,擷浪而歸,如獲至寶。
在行走間品讀
歷經滄海,行至今日。巨浪化為潛流,醞釀在城市深處。文化芬芳,猶如酒香彌漫開來。
品城如品酒,豪飲則失風味。幸運的是,有一群可愛的長沙人“嗜城如命”,希冀引導人們前來細細品讀。
太平街兩千多年的更迭和重生,隱褪了它的歷史本色。
“從仿古變成商業小吃街,太平街變樣了。以前的太平街主要是洋行和貨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干貨食品調料批發一條街。”已過花甲之年的鄭壽山,見證了長沙城的變化。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的人將太平街視為吃喝玩樂的“圣地”,忘記了它的過去。鄭壽山決定挖掘記憶深處的老街巷,將其書寫下來。
如鄭壽山一般,有一大批人并不希望太平街的文化內涵被繁華掩蓋。
2017年,一套城市記憶導視系統在太平街亮相。步入太平老街,一塊塊灰色、厚重的“記憶地圖”就豎立在街巷旁,通透的網孔設計,給人朦朧的記憶感,與老街風格相得益彰。每一塊“記憶地圖”的位置就是準確的歷史舊址所在地,“記憶地圖”翔實的文字,向人們清晰地傳遞了詳細的歷史內容。
光鮮亮堂的奶茶店曾是老長沙救火隊舊址,斑駁陳舊的白墻曾是民國初年的油漆行。一邊行走,一邊閱讀,老長沙的文化味,糅雜著現代煙火,觸動人們的“味蕾”。
在長沙城里品讀文化,你大可飽腹而歸。
歷史文化街區太平街、潮宗街,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靖港鎮、銅官鎮,這些市民平時愛去的休閑娛樂地,均與歷史息息相關。在天心閣、清水塘等7處文物市場淘文物,歷史碎片里可窺見無盡的時光。
(坐落于開福區的全省文化地標——湖南省博物館。 圖片由開福區委宣傳部提供)
若想更深刻系統地了解長沙的歷史,看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市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等7座國有博物館的30萬件(套)館藏,展開一幅古長沙人的生活畫卷。
你還可步入炭河里城址、漢長沙國王陵區、長沙銅官窯遺址等文化遺產,感嘆古人祖先的造物智慧;叩開岳麓書院、天心閣、開福寺、賈誼故居的大門,與先哲賢人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瞻仰第一師范課堂、新民學會舊址、清水塘毛澤東楊開慧故居、劉少奇紀念館,感受革命領袖為救國圖強而九死無悔的赤子情懷。
在蜿蜒足跡中,人們感知城市的文化魅力,獲取精神寄托和知識養分。
在見證中保護
漫漫時空長廊里,太多歷史被風沙侵蝕。被留下的少部分更顯得珍貴無比。
長沙的文化,悠長而豐沛。沉浸其間,歷史的沉淀、歲月的脈動、先人的情懷,無不令人肅然起敬。長沙人滿懷敬畏,擔起保護與傳承的重責。
在寧鄉巷子口鎮官山,湖湘文化創始人之一的張栻與其父親在此長眠。兩年前,筆者有幸前來拜謁。一路山路崎嶇,鮮有人跡,唯見兩座墓碑沉默無言。
時隔兩年再看,官山大不同前!
原本,南軒書院原址在“文革”期間慘遭破壞,僅僅只保存了基礎及石雕、麻石路不足80平方米。2017年,寧鄉以張浚張栻墓為依托,以傳統書院為建筑結構,重修南軒書院。一時間,竟門庭若市。
事實上,寧鄉早有令南軒文化重揚于世的打算。
為紀念張栻,巷子口鎮原官山中學更名為南軒中學,更名后的南軒中學將繼承和挖掘南軒思想文化,并將其作為校園文化精髓加以發揚光大。在張栻誕辰880周年,寧鄉巷子口還曾立起張栻雕塑。
直至今日,更能展現南軒思想產生、發展、成熟的南軒文化園迎來當代黎首文人,這一文化線索在這里徹底引燃。
長沙人的智慧,遠不止于此!如今,越來越多的文化遺址,在保持原貌的同時,被賦予更多現代內涵。
都正街,一條見證過歷史的老街。一場大火后,曾使它一度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2013年,在經過都正街棚戶區改造后,以一種新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重走都正街,那些麻石板鋪就的仿古小徑,和巷子兩側分立著的明清時代風格的仿古建筑,仿佛讓歲月停駐。而變化最大的,莫過于百年老廠房“長沙第三機械廠”,這里搭起了傳統戲臺子,并對外鳴鑼迎客。
400平方米的面積、11米的屋高。步入其間,只見灰墻青瓦、燈籠高懸,隨處可見的木雕小品相映成趣。
與陳設格格不入的,是屋內100余平方米的大舞臺。舞臺中央LED屏光芒四射,40張厚重木凳供市民歇息觀演,帶給居民頗具現代感的視聽享受。
“都正街劇場”建成于2015年11月。它從老廠房變身而來,在不改變原本外觀的前提下重塑老屋,使其既具傳統風情,又有現代元素。
這些流傳于世的文化瑰寶,正如滄海遺珠,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繼追尋。一路見證,一路保護,這些先人心血凝結成我們血脈里的基因、精神上的寄托、前行中的力量。
在珍惜中傳承
(青磚老宅,仿古挑檐,雕花門窗……“有機棚改”后的都正街底色依舊,氣韻亦新,成為長沙文化旅游新地標之一,每年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圖片由芙蓉區委宣傳部提供)
人類歷史,風云激蕩。在世事變遷中,無數文化瑰寶或付之一炬,或蹤跡難覓,終究消失在歷史的云煙中。
然而,當文化以人為載體,任山河變幻、潮漲潮落,只要留存火種,便不會湮滅。
戴著一個墨鏡,懷抱一把月琴,唱腔圓潤而厚重,圣賢經典、市井俗事、名篇小說和革命故事,即興評唱,娓娓道來。
從藝70年,彭延坤將湘劇、花鼓調、黃梅戲、京劇的一些唱腔融入說唱中,自成一派,曾被譽為長沙彈詞的“活化石”。
然而,在2016年11月,彭延坤懷抱月琴離去。本就作為國家級的瀕危項目長沙彈詞發展之路,似乎更加漫長無望。
令人欣慰的是,老人生前指定了王志敏和張明星兩位長沙彈詞傳承人。
“不能放棄,要讓長沙彈詞永遠傳承下。”帶著老人的囑托,兩人在傳習之路上前行。如今,抱著月琴的身影又時常出現在長沙各大小劇院。
口耳相傳,或逮后世非遺傳承人在盡己所能,政府也出臺了相應政策以資鼓勵。近年來,長沙市先后評選推薦國家級項目傳承人9人、省級10人、市級32人,每年對他們發放補助經費。通過保護傳承人、鼓勵傳承人“傳幫帶”,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長。
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曹汝龍、曾金貴先生的率領下,長沙湘劇后起之秀眾多;劉愛云等湘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培育了數百名高校湘繡專業畢業生;在銅官,活躍著一批“80、90后”年輕的陶藝人,將泥巴玩出了新花樣;“長沙快板王”熊夢鶴和傳承弟子王持斌、汪建科開起了“快板傳習所”,江背鎮45名快板愛好者成為了他們的第一批學員……
與此同時,非遺進校園在長沙全面開花。長沙市實驗小學梅溪湖學校掛牌成立全市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示范學校”,非遺社團的“小傳人”們的棕編、剪紙像模像樣;雨花區確立了明德洞井中學、東方紅小學等為首批傳承示范基地,教授洞井龍舞、長沙謎語、剪紙和詩歌吟誦4個非遺傳承項目;寧鄉市在部分學校開設了黃材山歌、劉章喜剪紙等非遺課程。
這些民間的文藝、技藝和習俗,凝聚著長沙人的文化和精氣神,是長沙人的美麗鄉愁。如今,他們在代代相傳中流轉出新的魅力。